位于城市中心区域的经开区(杨舍镇)城西社区,辖区有近百家外卖餐饮店和2家外卖驿站,随着平台经济为代表的新业态的加速发展,快递小哥、外卖员等新业态群体人员不断增长。城西社区充分发挥新业态群体人员工作时间灵活、走街串巷熟悉情况、直面群众接触面广等优势,引导新业态群体融入党群服务圈、基层治理圈,实现新业态群体与社区“基层治理”的双向奔赴。
“连点成圈”——“过客”有“驿站”
“以前我们上班途中都没有休息的地方,现在社区在盘龙路上设置了可以歇脚的爱心驿站,在驿站里可以喝水、热饭,还有一些药品和工具,为我们提供了很多方便。”外卖小哥张棚飞告诉记者,在城西社区的驿站里,他感受到了这座城市独有的温暖。
“一杯热茶,温暖人心;一张座椅,放松身心;一把雨伞,遮风挡雨。”近年来,城西社区积极回应新业态群体期待诉求,针对他们反映的休息难、喝水难、充电难等问题,结合辖区实际,以党群服务中心为引领,集聚核酸小屋改造的爱心驿站、热心商家店铺等共同打造“1+N”暖“新”服务微矩阵,“连点成圈”切实提升驿站的“力度”“广度”,驿站内均配备热水供应、急救药箱、报刊书籍等,同时还提供法律咨询、民生事项代办等服务。截至目前,累计为新业态群体提供“暖新”服务150余次。
“双线融合”——“变量”转“增量”
“特别要感谢社区的贴心照顾,孩子放暑假时,我要送外卖,带娃成了大问题。社区知道了我的情况后,就让孩子进了社区开设的暑托班,让我送外卖没了后顾之忧。”见到记者,外卖女骑手贾静静感激地说道。
今年以来,城西社区不定期开展面向外卖、快递小哥等新业态群体的理发、义诊、法律咨询及暑期子女托班等公益活动,开展反诈、灭火、排查安全隐患等培训,不仅让骑手小哥“技能加身”,同时让社区党组织的温暖点燃骑手小哥共同参与社区治理的积极性,推动“服务对象”转化为“治理力量”。
如今在城西社区,主动参与基层治理的新业态群体人数50余人,他们利用进小区、进居民楼的“顺路”优势,排查小区、楼道内的乱堆乱放、飞线充电等安全隐患,主动将居民家门口的垃圾包顺手带走,同时还自发清理快递驿站门前乱堆放,积极参与网格治理、治安防范等志愿服务,让基层治理“最大变量”蜕变为“最美增量”。
“双向奔赴”——“骑手”变“帮手”
近日,“外卖小哥”方志学在一个雨天送一份外卖到西门北村的一户自建房时,发现顾客家门口的电瓶车正在充电且嗞嗞作响。他立即把充电器拔掉,敲响了顾客家门。递上热腾腾的“外卖”时,他还随手附上一份消防安全宣传资料,告知客户雨天充电易引起电线短路造成火灾事故。这次意外的“消防安全小课堂”,不仅让居民对社区的安全宣传有了更深刻的认识,也让方志学感受到了工作之外的社会价值。
发生在方志学身上的暖心故事,便是新业态群体融入社区基层治理的生动缩影。在城西社区,社区遴选了一批客源稳定、信誉良好的店铺商家,鼓励店铺商家为外卖、快递小哥提供相关的暖“新”服务。也充分发挥骑手小哥走街串巷、熟悉地形的优势,将社区准备的“外卖包”(内含政策普及、网格入户、反诈宣传、活动信息等),通过“社区—店铺商家—骑手小哥—市民”的新型信息传递通道,及时将相关信息送到市民手中,让新业态群体在享受社区便利的同时,发挥“新”动能“新”作用,以自身优势反哺社区。
“外卖、快递小哥穿梭大街小巷,熟悉片区情况,作为我们的‘前哨兵’,协助解决了不少问题。下阶段,我们将推出更多关心关爱新业态群体的暖心举措,引导他们更好融入社区基层治理,为发展凝心聚力。”城西社区党委副书记赵艳莉表示。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