您现在的位置:首页 >> 调查研究
推动四个转变 形成四大格局——着力构建现代社会管理示范城市



【信息时间:2013/12/23  阅读次数:【我要打印】【关闭】

    近年来,张家港市大力弘扬张家港精神,高点定位、开拓创新,以深化平安建设推进社会治安综合治理,连续9年被评为“省社会治安安全县(市、区)”,先后两次荣获“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集体”。在当前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新征程中,该市围绕构建现代社会管理示范城市的目标,抓住省社会管理综合创新综合试点市有利契机,先行先试,强力推进,社会管理实现了四个转变、形成了四大格局。
        一、实现了重社会治安向社会管理转型,形成各方参与的工作格局
   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,是中央着眼长远和全局作出的一项重大战略部署。我们准确把握新形势下综治工作的理念定位,率先推动综治工作由社会治安向社会管理转型突破,建立健全了“党委领导、政府负责、社会协同、公众参与”的社会管理格局。
    一是建立互融互动领导体系。完成综治委更名工作,创新体制机制,明确职责任务,建立了“上下联动、左右配合、协调一致”的组织领导体系。从实际出发,重新调整领导小组,保留社会矛盾化解、实有人口服务管理、特殊人群服务管理、“两新组织”服务管理、社会治安五个领导小组,合并设立校园安全和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、虚拟社会管理和突发公共事件应处置两个领导小组,新增社会建设、城市管理两个领导小组,每个领导小组全部由分管常委或副市长担任组长,使社会管理领域更加宽广、重点更加突出,领导更加有力。
    二是强化互联互补社会力量。主动顺应社会管理发展趋势,注重培育规范社会组织、群团组织力量,进一步提升社会管理社会化水平。拓展工会、团委、妇联、残联、工商联等社会群团组织职能,发挥在社会管理中桥梁纽带作用。团委成立“快乐蒲公英工作室”、落实“希望之光”助学工程、开展“关爱行动、保护行动、温暖行动”,为青少年提供全方位服务,帮助青少年健康成长。妇联深化“心手相牵”关爱单亲困难母亲社工项目,拓展“妇工+社工+义工”工作新模式。我市《关于探索政府与行业协会互融发展的实践与思考》在中央政法委《调研报告》刊登推广。
    三是创新互查互评工作机制。探索建立科学合理、简明实用的社会管理指标体系,打破以往“条线考核、内部考核”的封闭模式,引入外部评价机制,增加群众满意度、幸福感测评权重,形成了实绩考核、民主测评和民意测验“三位一体”的考核结构。强化考核导向作用,严格落实奖优罚劣措施,推动民生水平跨越提升,实现了工作实绩和社会感受的有机统一。
    二、实现了重方法手段向精神层面突破,形成内外兼修的工作格局
    社会管理是对人的服务管理,只有提升服务管理对象的修养素质,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。我市围绕“最大限度激发社会活力、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、最大限度减少不和谐因素”的总体要求,持续放大“全国文明城市”优势,培养社会文明意识,提升个人文明素养,引导市民文明行为,走出了一条社会管理的新路子。
    一是注重城市精神塑造。“团结拼搏、负重奋进、自加压力、敢于争先”的16字张家港精神,是我市的发展之魂、力量之源,得到中央领导的肯定和亲笔题词。多年来我们重坚持、不变调,广泛组织开展与时俱进弘扬张家港精神主题教育活动,机关事业单位开展“服务优化”、“执行力提升”和“绩效比拼”主题活动,广大企业实施“产地在港城、声誉在国际”责任行动,20万中小学生组织“文明小公民,幸福大家庭”牵手工程,60万新市民接受“新张家港人必读”融入计划,人人都对照城市精神自律自为,使城市精神成为广大市民共同建设现代化港城的活力源泉。
    二是注重法治文化熏陶。不断拓展法治文化教育熏陶作用,构建繁荣全民法治文化创意板块,加强法治文化研究、培植法治文化亮点,在潜移默化中提升市民法律素养。经过多年努力,全市开展了“法律早市”、“送法下乡”、“我与父母同学法”等特色法治文化活动,创作了《姑娘十八》、《寻找米兰》、《金钱与孝子》等法治文艺作品,建设了青少年法制教育实践基地、张家港法治文化主题公园等法治文化阵地,创设了“社区法庭现在开庭”、“检察同期声”、“港城警方”、“今日司法”等法治宣传电视专栏,在全市形成了崇尚法律、遵守法律、运用法律的浓厚氛围。
    三是注重典型示范引领。善于在身边挖掘培育各个层面、各个领域的先进典型,加大宣传力度,形成积极向上的社会风尚。近年来,涌现出了身患白血病、10多年来坚持投身公益事业,并创办“百姓公益网”的“中国好人”曹建苏;8年间捐出写作稿费4万元、捐款8万元,资助80多名贫困生的“少女作家”郭秦等近百名“中国好人”,培育了“全国公安机关爱民模范”陈晓军、全国“模范人民调解员”吴建新、“全国维护妇女儿童权益先进个人”陈美芳等一批政法先进人物,产生了一个典型带动一个群体、一个群体感染一座城市的巨大示范效应。 
    三、实现了重刚性管理向柔性服务转变,形成惠民利民的工作格局
    服务群众、保障民生是社会管理创新的根本要求,我市始终把民生优先作为第一导向,坚持“以人为本、服务为先”的理念,改进管理方式,优化服务措施,不断提高人民群众满意度。
    一是构建“大服务”平台。市级层面,建立社会管理服务综合平台,整合新市民事务中心、社会调解中心、行政服务中心、12345便民服务中心、社区矫正管理教育服务中心等职能,推出了“新市民•心服务”、“天天听民声”、“行政服务365”等一批优质服务品牌。区镇层面,实施综治工作中心平台升级计划,积极探索“5+X” 服务模式,健全完善了一个窗口受理、一套流程规范、一张表格评议的便民服务新机制。社区层面,全市83家城镇社区、175家农村社区,全面完成了“行政办事和服务、医疗保障、文化活动、商贸服务、警务治安”五大中心建设,形成了完善的社区公共服务体系。
    二是完善“大调解”机制。深化“大调解”建设,建立医患纠纷、劳资纠纷、物业纠纷、交通事故纠纷等一批专业性、行业性调解组织,有效提高与人民群众生活息息相关领域的纠纷化解效率。坚持“判调结合、调解优先”原则,全市民商事案件的调解率达75%,市法院被评为“全省‘诉调对接’工作先进集体”。开展人民调解员职称定,组建人民调解专家库,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参与,加强了调解队伍建设。优化调解方式,辩清法理、道理、情理,珍惜亲情、友情、乡情,解开了心里疙瘩,理顺了社会关系,营造了和谐环境。  
    三是健全“大防控”体系。坚持“严打”方针不动摇,既加大大案要案的打击力度,又注重办好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小案小事。近年来,全市累计投入3亿多元,重点做强了卡口、路面、厂企、场所、社区(农村)、水域等“六大技防单元”,构建了现代一流社会治安防控体系。特别是去年启动市区开放式小区楼道防盗门维修更新工程,推广小区物联网安全防范系统,加强专业队伍路面动态巡防,全市刑事治安发案率出现大幅下降,为人民群众安居乐业创造了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。
    四、实现了重综合试点向现代示范迈进,形成特色鲜明的工作格局
    作为省社会管理创新综合试点市,我市发挥先发优势,以项目建设为抓手,先行先试,强力推进,加快“试点市”向“示范市”的转型步伐,努力形成特色鲜明的“张家港样本”。
    一是着眼整体规划。构建“6+24+x”工作体系,更加注重社会管理的系统性和科学性。抓住我市社会管理面临的流动人口大量涌入、基层组织功能弱化、网络舆情监管挑战三大全局性突出问题,找准切入点和突破口,科学制定短、中、长期建设规划,每年有重点有步骤出台一些政策、解决一批问题。坚持系统规划,如社会矛盾化解项目,按照工作流程对事前预防、事中调处、事后处置进行系统规划,先后推出社情民意调查疏导、稳定风险评估、大调解工作机制、公共事件应急处置四个项目建设,铸造前后衔接、环环紧扣的维稳铁链。
    二是深化项目推进。拿出抓经济工作一样的力度,创文明城市一样的热情,在项目建设上狠下功夫,不断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。采用项目化建设、工程化管理的方式推进社会管理创新,明确牵头部门和协作单位的责任,并逐一制订项目计划书,细化了建设要求、时序进度和验收标准。深化“项目建设年”活动,开展“十佳项目”评选,搭建了相互评比、相互交流、相互学习的交流平台,进一步提升了社会管理创新整体水平。
    三是营造特色亮点。按照“面实点亮”的要求,在做实面上工作的同时,培育一批特色亮点,增创社会管理新优势。做实重点项目,对涉及社会稳定的风险评估、矛盾化解、技防建设等项目进一步深化细化;做优领先项目,对具有一定影响的食品安全监管、“校园安保”、“政会互融”等项目进一步放大功效;做精创新项目,对需要探索研究的新市民积分制、“两新”组织党建、网格化管理、网络舆情监管等项目加快形成特色品牌。